丁烈云:智能建造推動建筑產業變革
更新時間: 2019-11-14 16:07:00 點擊次數:5958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重要引擎
但是,當前建筑業的發展水平,還無法滿足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新一輪科技革命,為產業變革與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制造業變革戰略,我國建筑業也迫切需要制定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智能建造發展戰略,徹底改變碎片化、粗放式的工程建造模式。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重要引擎
但是,當前建筑業的發展水平,還無法滿足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新一輪科技革命,為產業變革與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制造業變革戰略,我國建筑業也迫切需要制定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智能建造發展戰略,徹底改變碎片化、粗放式的工程建造模式。
所謂智能建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創新模式:即利用以“三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和“三算”(算據、算力、算法)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實現工程建造要素資源數字化的基礎上,通過規范化建模、網絡化交互、可視化認知、高性能計算以及智能化決策支持,實現數字鏈驅動下的工程立項策劃、規劃設計、施(加)工生產、運維服務一體化集成與高效率協同,不斷拓展工程建造價值鏈、改造產業結構形態,向用戶交付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的智能化工程產品與服務。
智能建造不僅僅是工程建造技術的變革創新,更將從產品形態、建造方式、經營理念、市場形態以及行業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業。
產品形態
從實物產品到“實物+數字”產品。智能建造所交付的工程產品,不僅局限于實物工程產品,還伴隨著一種新的產品形態——數字化(智能化)工程產品。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實物產品與數字產品有機融合,形成“實物+數字”復合產品形態,通過與人、環境之間動態交互與自適應調整,實現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的目標。
生產方式
從工程施工到“制造-建造”。實現規模化生產與滿足個性化需求相統一的大規模定制,是人類生產方式進化的方向。如果說智能制造是致力于推動制造業從規模化生產向大規模定制方向發展,那么智能建造則強調在發揮工程建造個性化生產優勢的基礎上,充分汲取制造業大規模生產的理論技術成果,推行“制造-建造”生產方式,走出一條與智能制造路徑不同、卻又殊途同歸的創新之路。
經營理念
從產品建造到服務建造。在經濟服務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智能建造提供的集成與協同機制,一方面使得真正以用戶個性化服務需求為驅動的工程建造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會使得更多的技術、知識性服務價值鏈融合到工程建造過程中;技術、知識型服務將在工程建造活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價值,進而形成工程建造服務網絡,推動工程建造向服務化方向轉型。
市場形態
從產品交易到平臺經濟。當前,平臺經濟模式正在席卷全球。智能建造將不斷拓展、豐富工程建造價值鏈,越來越多的工程建造參與主體將通過信息網絡連接起來,在以“邁特卡夫定律”為特征的網絡效應驅使下,工程建造價值鏈將得以不斷重構、優化,催生出工程建造平臺經濟形態,大幅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改變工程建造市場資源配置方式,豐富工程建造的產業生態,實現工程建造的持續增值。
行業管理
從行政監督到數字化治理。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考量。智能建造將以開放的工程大數據平臺為核心,推動工程行業管理理念從“單向監管”向“共生治理”轉變,管理體系從“封閉碎片化”向“開放整體性”發展,管理機制從“事件驅動”向“主動服務”升級,治理能力從以“經驗決策”為主向以“數據驅動”為主提升。
大力發展智能建造,推動建筑產業變革,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歷史性征程,當前還面臨著諸多的認知誤區和實踐挑戰,需要“政、產、學、研”各界人士不斷解放思想、提升認知、群策群力、協同攻關、積極實踐,才能持續推動我國工程建造高質量發展,不斷向全球工程建造強國邁進。
但是,當前建筑業的發展水平,還無法滿足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新一輪科技革命,為產業變革與升級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均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制造業變革戰略,我國建筑業也迫切需要制定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智能建造發展戰略,徹底改變碎片化、粗放式的工程建造模式。
所謂智能建造,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創新模式:即利用以“三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和“三算”(算據、算力、算法)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實現工程建造要素資源數字化的基礎上,通過規范化建模、網絡化交互、可視化認知、高性能計算以及智能化決策支持,實現數字鏈驅動下的工程立項策劃、規劃設計、施(加)工生產、運維服務一體化集成與高效率協同,不斷拓展工程建造價值鏈、改造產業結構形態,向用戶交付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的智能化工程產品與服務。
智能建造不僅僅是工程建造技術的變革創新,更將從產品形態、建造方式、經營理念、市場形態以及行業管理等方面重塑建筑業。
產品形態
從實物產品到“實物+數字”產品。智能建造所交付的工程產品,不僅局限于實物工程產品,還伴隨著一種新的產品形態——數字化(智能化)工程產品。借助“數字孿生”技術,實物產品與數字產品有機融合,形成“實物+數字”復合產品形態,通過與人、環境之間動態交互與自適應調整,實現以人為本、綠色可持續的目標。
生產方式
從工程施工到“制造-建造”。實現規模化生產與滿足個性化需求相統一的大規模定制,是人類生產方式進化的方向。如果說智能制造是致力于推動制造業從規模化生產向大規模定制方向發展,那么智能建造則強調在發揮工程建造個性化生產優勢的基礎上,充分汲取制造業大規模生產的理論技術成果,推行“制造-建造”生產方式,走出一條與智能制造路徑不同、卻又殊途同歸的創新之路。
經營理念
從產品建造到服務建造。在經濟服務化轉型的大背景下,智能建造提供的集成與協同機制,一方面使得真正以用戶個性化服務需求為驅動的工程建造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會使得更多的技術、知識性服務價值鏈融合到工程建造過程中;技術、知識型服務將在工程建造活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價值,進而形成工程建造服務網絡,推動工程建造向服務化方向轉型。
市場形態
從產品交易到平臺經濟。當前,平臺經濟模式正在席卷全球。智能建造將不斷拓展、豐富工程建造價值鏈,越來越多的工程建造參與主體將通過信息網絡連接起來,在以“邁特卡夫定律”為特征的網絡效應驅使下,工程建造價值鏈將得以不斷重構、優化,催生出工程建造平臺經濟形態,大幅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改變工程建造市場資源配置方式,豐富工程建造的產業生態,實現工程建造的持續增值。
行業管理
從行政監督到數字化治理。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考量。智能建造將以開放的工程大數據平臺為核心,推動工程行業管理理念從“單向監管”向“共生治理”轉變,管理體系從“封閉碎片化”向“開放整體性”發展,管理機制從“事件驅動”向“主動服務”升級,治理能力從以“經驗決策”為主向以“數據驅動”為主提升。
大力發展智能建造,推動建筑產業變革,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歷史性征程,當前還面臨著諸多的認知誤區和實踐挑戰,需要“政、產、學、研”各界人士不斷解放思想、提升認知、群策群力、協同攻關、積極實踐,才能持續推動我國工程建造高質量發展,不斷向全球工程建造強國邁進。
- 上一篇:2019年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政策趨勢!
- 下一篇:城市改造問題的研究